宁县:志愿活动添色彩 真情服务暖民心
来源:宁县县委社会工作部
时间:2025-03-05
字号:[大][中][小]
近期,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》精神,大力弘扬志愿精神,引导全县各级积极组织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,以志愿服务弘扬时代新风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,形成“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”的社会共识和“人人争做志愿者”的良好氛围,宁县采取“1+15+21+288+N”模式,推动建立部门、乡村(社区)、“两企三新”志愿服务工作联动机制,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,在完善机制、健全队伍、搭建平台、培育品牌等方面下足功夫,奋力开创全县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。
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
强化党建引领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《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》。成立全县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,对标建设志愿服务“动员、供给、组织、阵地、文化、保障”六大体系,建立志愿服务“建、管、用、效、评”全周期闭环体系,发挥社区党委主心骨作用,坚持用党的领导“这一条主线”织密“红色网格”,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,将党小组建在楼栋内,落实楼长制,推动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。建立“居民派单、志愿者接单、群众评单”服务模式,以社区“小网格”推动基层“大治理”。
强化服务力量。探索创新“党建+”“行业+”“社工+”“应急+”志愿服务模式,广泛吸纳机关事业、“两企三新”、行业协会等领域党员干部,不断扩充志愿服务力量,支持将志愿服务队伍建成有专(兼)职人员管理、有稳定项目的服务组织。全县通过“1+15+21+288+N”模式,建立1个县级志愿服务中心,15支县直部门专业志愿服务队,21个社会志愿服务组织,288支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N名志愿者,共注册志愿者9.81万人,形成百花齐放的工作局面。
强化数字赋能。分层级规范志愿服务信息管理,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数据库,推动实现志愿服务队伍在志愿者注册、需求发掘、服务对接、调度实施、评价反馈、宣传推广等全流程数字赋能。
强化队伍培育。打造“专精特新”志愿服务体系,分类建好综合型、专业型、应急型三类志愿服务队伍,确保构建综合型志愿队伍常态参与、全方位服务,专业型志愿队伍技术突出、能啃硬骨头,应急型志愿队伍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,以社区居民为主体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从送菜、送饭、送煤到送岗位、送知识、送健康,再到送快乐、送品牌、送服务,不断完善健康义诊、环境整治、关爱帮扶等30多种志愿服务形式,以志愿服务不断促进社会进步。
推动志愿服务精准精细
围绕个性化服务。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事项,将志愿服务与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有机结合,探索志愿服务“供给侧”改革,统筹做好普惠式集中服务、个性化结对服务、不断线日常服务,提升志愿服务精准化水平。
围绕中心工作服务。持续聚焦全县中心重点工作,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重大活动,高质量做好志愿者选调、培训、服务等工作,实现志愿服务中心不“缺位”。
围绕平台式服务。有效推动志愿服务赋能基层治理,鼓励志愿服务组织,依托党群服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,打造教育服务、文化体育、卫生健康、科技科普等服务平台,依托新时代实践云平台,上传活动次数4128场(次),上传稿件3794条,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转。
推动志愿服务全民参与
强化宣传动员。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宣传渠道、模式、方法,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、贴近群众生活的各类活动,着力提升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普及率。
扩宽参与渠道。将志愿服务有机融入村规民约、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,编制更多就近服务、及时服务的活动项目,提供更多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,推动服务理念更好融入群众日常生活。
培育服务品牌。探索创新“党建+”“青年+”“社工+”“应急+”“行业+”“新时代文明实践+”志愿服务模式,以“一老一小”、医疗健康、应急救援为重点,聚焦巩固脱贫成果、结对关爱、环境整治、扶危济困、社区治理等领域,调动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常年开展理论宣讲、文体健身、科普宣传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,通过精准问需、精细服务,开展内涵丰富、形式多样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,引导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。
建立激励机制。制定专业志愿服务组织考核评价办法和星级志愿者评选管理办法,积极推选志愿服务典型案例,推动讲好宁县志愿故事,扩大志愿文化传播,形成“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”的社会共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