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端
您当前的位置 : 甘肃省委社会工作部 >> 参考咨询

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:“两社三中心”打造现代活力小区

来源:中国社会工作报

季晓东 乔木

时间:2025-03-13

字号:[][][]

 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居民需求多元化的双重挑战下,基层治理如何破题?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以“两社三中心”(建设服务中心、邻里中心、活动中心,提升社气、社品)为抓手,创新打造“现代活力小区”,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、群众参与、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。

  服务中心凝聚治理合力

  畅通双向“连心桥”

  织密四级网络,打通治理“最后一米”。将37个社区细分为195个居民小组,全覆盖建设群众诉求服务(人民建议征集)站,构建“区—街—社区—居民小组”四级治理体系,推动党组织覆盖到小区、服务下沉到楼栋。通过“交叉任职”机制,社区“两委”成员、物业服务企业代表、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,形成“小事不出小区、大事不出社区”的治理闭环。

  建立议事协商平台,激活群众“主人翁”意识。搭建“党群理事会”“幸福大家谈”等议事平台,聚焦小区(居民小组)热点难点问题,邀请小区居民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相关职能部门等参与,坚持公共事务由群众商量着办,形成社会治理合力,解决加装电梯、垃圾分类等问题2200余项。

  推广“吹哨报到”机制,联动破解治理难题。对超出小区权责范围的事项,推广“基层吹哨、部门执行”联动机制,推动上级责任部门人员到小区现场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。为保障工作机制有效运行,依托区信访联席办建立严格监督考核机制,对响应迟缓、处理不力的部门严肃问责。

  邻里中心唤醒社区温度

  构筑和谐“幸福苑”

  共享空间+活力积分,激发自治“内生动力”。通过链接资源、联通共享等方式,在小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邻里中心,作为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场所。打造“1+6+37+N”(1区+6街道+37社区+N个服务站)“活力积分+爱心超市”共建共治共享体系,居民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、矛盾调解等获取积分,兑换瓜果蔬菜或家政服务。

  志愿队伍专业化,推动邻里互助常态化。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、主场景,建立“供需结对”机制,每季度摸排居民需求,精准对接服务,孵化出“萤火”心理志愿服务队伍、“蒲公英”志愿服务队、“银龄”文明使者服务队等队伍。

  以文化人,厚植社区“家文化”。通过“玉见幸福”美好家庭建设工作室、孝亲敬老活动等,推动家庭文明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。以共享空间为阵地、以志愿服务为支撑、以家风建设为纽带的邻里中心,逐渐成为群众愿来、爱来、常来的“活力家园”。

  活动中心赋能社区活力

  搭建全民“欢乐汇”

  办好民生实事,精准回应群众需求。用好“民生微实事”政府资金和社区基金等慈善资金,打造百姓书房、舞蹈室等活动中心,提供多元化、精准化服务。小区党支部和居民小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征集居民需求,搭建居民需求与资源对接的桥梁,确保“民生微实事”资金能够精准投放至居民最关切、最重视、需求最迫切的领域。

  强化社区共建,提升服务水平。探索“市场+公益”运营模式,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社区餐厅、文化活动中心建设。如,光明新村利用闲置空间打造“社区餐厅”,日均服务200人次。

  文旅IP赋能,讲好社区故事。挖掘麒麟、醒狮、归侨等文化资源,打造迳口文旅、玉律红星等IP项目,讲好社区故事,发挥文化滋润社区、文化育人等作用。

  提“社气”强“社品”

  锻造治理“硬实力”

  人才赋能,打造专业治理队伍。打造“光明社会工作学堂”,为9069名基层工作者提供培训,内容包括纠纷调解、群众自治等八大课程板块。

  “头雁”领航,营造比学赶超氛围。通过“活力小区书记说”活动,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讲述活力小区建设、城中村治理等方面成果,促进互学互鉴。

  品牌化运营,提升社区“软实力”。各社区因地制宜打造“一社一品”,形成“共邻翠湖”“家庭帮小店”等10余个特色品牌。其中,公明社区居民小组自主发起、策划的“烛光里的邻里情”活动在全区推广。

  光明区以党建为轴、以群众为基、以创新为翼,运用“两社三中心”模式实现了基层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服务”、从“单一管理”到“多方共治”的转型,对超大城市治理具有借鉴意义。

  (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委社会工作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