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端
您当前的位置 : 甘肃省委社会工作部 >> 志愿服务

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彰显定西法治温度——定西市构建“零距离”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

来源:定西社会工作微信公众号

时间:2025-11-02

字号:[][][]

  2025年“壮美定西·志愿同行”十大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以来,法律援助志愿者紧扣人民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,以“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”为抓手,通过系统整合专业力量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,着力构建覆盖城乡、便捷高效、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。目前,全市累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501件,提供法律咨询18600人次,探索出了一条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。

  织密志愿服务网络,畅通法律援助渠道。坚持重心下移、资源下沉、力量下倾,着力构建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体系。一是健全服务阵地体系。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布局基层法治服务站点,建成乡镇(街道)法治服务中心、村(社区)法治服务站共586个,实现县、乡、村三级服务网络全覆盖,打造“一刻钟法律服务圈”,确保群众不出乡镇即可享受专业法律咨询、案件初审与转介服务。二是建强专业服务队伍。创新“专职+志愿”人员配置模式,择优选聘基层司法协理员295名,负责日常接待与基础法律服务;推行律师志愿者“固定服务日”坐班制度,组织全市执业律师、实习律师及法律工作者轮流驻点服务,有效弥补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短板。三是创新服务供给机制。打造“坐班接诊+定期巡访”双轨服务模式,在固定站点接待基础上,组织志愿者深入偏远村社、行动不便群众家中开展上门服务;构建“线上预约+线下办理”一体化机制,依托“定西法治”APP、12348热线等平台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、预约办理服务,真正实现法律援助“不打烊”、志愿服务“零距离”。

  优化志愿服务流程,提升法律援助质效。聚焦法律援助案件受理、办理、跟踪各环节,持续优化服务机制,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、规范化水平。一是实施专项维权行动。围绕农民工、残疾人、老年人、妇女儿童等重点群体权益保障,组织实施“安薪行动”“夕阳红维权”“巾帼护蕾”等专项志愿服务项目,累计办理农民工欠薪、工伤赔偿等法律援助案件848件,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。二是推动服务提质增效。将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纳入市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,实行“一案一评”“季度通报”机制,对案件办理时限、服务质量、群众满意度进行全程跟踪;建立疑难案件会商机制,由资深律师志愿者组成专家团,对重大复杂案件进行集体研讨,提升案件办理专业化水平。三是畅通案件受理渠道。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一体化受理平台,在政务服务大厅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志愿服务专窗,开通“定西法治宣传”微信公众号法律服务通道、政务服务网在线申请通道,实现法律援助“一窗受理、一键转办、一体服务”,群众申请便捷度与审批效率显著提升。

  创新志愿服务宣传,营造全民守法氛围。推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从“事后救济”向“事前预防”拓展,着力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法治氛围。一是拓展宣传覆盖广度。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深入社区网格、乡村集市、学校课堂、企业车间、建筑工地等基层一线,结合“法治体检”“法治讲座”“模拟法庭”“主题宣传日”等形式,累计开展法律援助专项宣传活动163场次,发放《法律援助指南》《维权知识手册》等普法资料3万余份。二是创新宣传方式载体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、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,设置固定宣传栏、法律图书角、视频展播区,现场接受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902人次;运用微信公众号、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,制作推送法律援助典型案例、维权知识图解、服务流程动画等融媒体产品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。三是突出宣传重点群体。聚焦妇女儿童权益保障,开展“法护成长”“反家暴普法”专题宣讲;针对农民工群体,重点宣传劳动保障、工资支付、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;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,普及劳动合同、社会保险、劳动争议调解等法律知识。通过精准化普法增强特定群体依法维权能力,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,推动形成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风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