庆阳市:“选育管用”全链条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
来源:庆阳市委社会工作部
时间:2025-08-17
字号:[大][中][小]
庆阳市聚焦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体系建设,大力实施社区工作者提质赋能计划,坚持“选、育、管、用”同向发力,着力锻造政治坚定、素质优良、敬业奉献、结构合理、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。
坚持“选”字为先 优化队伍结构
严格准入门槛。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,侧重从政治表现、遵纪守法、道德品行、应急处突、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识别,注重从应届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社区社会组织及物业服务企业员工中选聘,严明“5项资格条件”“7种不得报考情形”,规范流程环节,确保选聘依法依规、公平公正。
拓宽进入渠道。坚持从严选一批、择优派一批、因需聘一批、常态备一批“四个一批”原则,拓宽来源渠道,优化队伍结构。2024年以来,全市动态补充社区工作者674人,总数达到1793人,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587人,实现了“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”的配备目标。
建立退出机制。以县(区)为单位全覆盖制定社区工作者考核办法,实行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、组织考评与群众评议“双结合”考评机制,明确社区工作者退出规则,对不符合标准或违反相关纪律规定的9种情形人员及时清退,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。
坚持“育”字为重 锤炼过硬本领
抓理论教学。依托甘肃南梁干部学院,建成了全省社区工作者实践实训基地,健全完善市、县(区)、乡镇(街道)分级分层培训制度,制定社区工作者年度教育培训计划。2024年以来,全市累计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及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18期1500人(次),帮助社区工作者“充电”赋能。
抓帮带培养。全覆盖建立社区工作者“青蓝结对”导师帮带培养制度,通过乡镇(街道)党政领导班子成员、社区党组织书记“点对点”帮带、“手把手”传授,引导社区工作者快速成为为民服务的行家里手。常态化开展社区工作者轮岗锻炼,推荐27名优秀社区工作者到乡镇(街道)学习实践,35名业务能手跨区域流动,达到了互学互鉴、共同提升的目的。
抓实战实训。突出案例教学、实践教学,让社区工作者在应用场景中提升实战能力。累计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“岗位大练兵、业务大比武”5次,举办社区工作者“技能通”“服务通”“治理通”岗位竞赛6次,推动社区工作者由“一专多能”向“综合全能”转变。
坚持“管”字为要 提振干事活力
强化待遇保障。建立“基础工资+绩效报酬+职业资格津贴+特殊奖励”薪酬保障机制,完善动态调整和正常增长机制,确定“三岗十八级”岗位等级序列,并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,全市社区工作者平均工资达到4303元。
畅通晋升路径。建立递进培养、岗位晋升机制,选拔政治坚定、能力突出、群众认可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“两委”班子,推选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“两代表一委员”,打通职业发展路径。全市126名社区工作者先后晋升岗位,3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市、县(区)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。
突出激励关爱。坚持因地因人施策,统筹安排330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到就近社区工作,实现工作家庭“两不误”。足额缴纳基本养老、基本医疗、工伤、失业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,解决社区工作者后顾之忧。常态化开展关心关爱,累计走访慰问家庭困难社区工作者120余人(次)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40余件,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。
坚持“用”字为本 提升服务质效
织密全科网格。深度融入社区网格化治理,共划分城市社区网格670个,852名社区工作者担任专兼职网格员,182名党员担任网格党支部书记(党小组组长)。明确社区工作者“10项服务职责”,建立“信息收集、问题发现、任务分办、协同处置、结果反馈”闭环工作机制,落实“每天至少一半人员到网格、一半时间在网格、一半评价看网格”的要求,做到了“人在网中走、事在格中办、情在网中结”。
做实协商议事。社区工作者从解决群众身边矛盾纠纷入手,探索形成“顺顺吧”“院院会”“议事亭”等调解矛盾纠纷的有效做法,同时推行微小事件现场办、群众难事社区办、大事要事协商办“三事分流”工作法,真正实现“大家的事大家议、大家定、大家评”。2024年以来,全市共开展社区协商议事1200余次。
加强关爱服务。始终把解决“一老一小”冷暖问题作为社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,组织开展点亮微心愿“敲门行动”,采取对高龄孤寡老人、留守儿童等群众“重点敲”,一般家庭“定期敲”,年轻群体“网上敲”等办法,收集帮办微心愿500余件,让“一老一小”感受到社区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