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型案例 | 兰州市榆中县小康营乡李家营村:“围炉议事”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
来源:榆中县委社会工作部
时间:2025-09-03
字号:[大][中][小]
编者按
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、力量之源。为充分挖掘和总结推广各地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的经验做法,持续充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政策工具箱,今年初,省委社会工作部分批次分专题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集典型案例。经各市州总结提炼、筛选推荐,第一批次“一约四会”专题择优选出典型案例13篇。这些案例既有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巧思妙招,也有凝聚群众力量的暖心实践,生动诠释了“一约四会”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。即日起,甘肃社会工作网将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期推介,供各地交流互鉴和推广运用。
一、案例背景
近年来,榆中县小康营乡李家营村依托“一约四会”机制,深度挖掘“围炉烤火”这一西北农村冬季传统社交场景,创新打造“围炉+”治理品牌,将移风易俗嵌入村民日常生活,探索出一条“文化搭台、治理唱戏”的善治之路。
二、主要做法
一是创新议事机制,搭建共治共享新平台。在乡村治理实践中,结合农事节律与自然时序创新建立流动议事机制,形成“春议产业规划、夏解邻里纠纷、秋理集体账目、冬谋来年蓝图”的四季议事节奏。同时创设“围炉漫谈暖人心、新乡贤故事启思路、公共事务共商议、村规民约齐修订、清茶一盏定共识”的特色议事程序,既保留了乡土议事传统,又提升了协商效率。针对外出务工群体,采取线下表决与线上确认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参与权利。议事事项按照轻重缓急实行分类管理,紧急事务即刻响应,常规事务限期推进,长远事务纳入规划,构建起分层分级的问题化解体系。这种根植乡土的议事模式,有效调和了乡村治理中的复杂矛盾,形成了具有人文温度与务实管用的基层治理模式。
二是重塑婚丧礼俗,构建移风易俗新范式。以红白理事会为抓手,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力量,由村民代表组成理事会,通过“一事一议”台账式服务婚丧事务,将彩礼标准引导等纳入常态化监督。设立“红黑榜”季度公示制度,树标杆、亮底线,形成崇俭尚德的正向激励。制定红白事办理《规范》,以“三严禁两红线”刚性约束破除铺张攀比陋习,严禁搭建彩虹门、燃放烟花、分批次宴请等浮华形式,为彩礼、丧葬费用分别设定5万元、1万元的文明标尺,以共植同心树、签订家风承诺书等现代文明载体重构婚礼内涵,以倡导集体献花、诵读家训等形式开展清明祭祀。
三是厚植文明沃土,培育乡风养成新生态。以传承文明乡风为主线,创新打造“我的家风”火炉故事会,邀请金婚夫妇围炉夜话,将婚姻保鲜的智慧与家训传承娓娓道来。组建“婆婆劝导队”“青年新风志愿队”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,通过入户宣讲,让崇德尚礼的新风尚浸润群众。由村干部牵头成立调解专班,用乡音乡情巧妙化解家庭矛盾,守护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。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,坚持以包粽子比赛、移风易俗表彰等充满烟火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吸引村民参与,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。
三、工作成效
一是礼俗负担显著减轻,民生福祉切实提升。2024年以来,婚嫁总成本较2019年降幅达58.3%,累计简办红白事43场,涌现“零彩礼”家庭2户,8对新人中5对采用新式婚礼。升学宴、乔迁宴取消率达80%,人情随礼标准从人均200元降至100元,全年村民人情支出同比减少38%,文明新风逐步成为村民自觉。
二是治理效能全面提升,干群关系深度融洽。2024年以来,通过围炉议事化解彩礼纠纷、土地流转争议等矛盾35起,调解成功率100%,真正实现“小事不出组,大事不出村”。村规民约知晓率履约率提升至90%以上,村民主动提出议事议题57项,议题处理满意度达95%,干群协商效率显著提升,自治意识深度激活。
三是产业升级强村富民,集体经济蓄势腾飞。整合资金投入育苗、高原夏菜种植等产业,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,建成育苗钢架大棚2处,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25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70万元,增幅达180%,形成了治理提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四、经验启示
一是场景转化激活治理活力。通过将“围炉烤火”传统生活场景转化为议事平台,破解治理当中的“悬浮化”困境,以“火炉烤馍”“茶汤定音”等情感化仪式增强群众参与黏性,实现了治理决策与乡土文化的深度融合,构建起生活化、常态化的治理新模式。
二是情感治理提升参与效能。保留“冬聚热炕头、夏汇古树荫”的传统社交温度,创新火炉烤馍、故事暖场、问题晾晒、公约修订、茶汤定音“五步议事法”,对重大事项采取“围炉举手表决+微信接龙确认”的“双轨表决”治理方式,在保持情感联结的同时提升决策效率,形成兼具乡土温情与现代效能的治理机制。
三是代际衔接确保治理传承。通过“新式婚礼承诺仪式”“家风诵读比赛”等活动,实现文化价值的代际传递,以青年参与保障治理成果延续性,使移风易俗从政策引导转化为行动自觉,不断筑牢基层治理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