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C端
您当前的位置 : 甘肃省委社会工作部 >>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

典型案例 | 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店子闸村:用好“红黑记事本”绘就乡村善治新画卷

来源:甘州区委社会工作部

时间:2025-09-03

字号:[][][]

  编者按

 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、力量之源。为充分挖掘和总结推广各地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的经验做法,持续充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政策工具箱,今年初,省委社会工作部分批次分专题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集典型案例。经各市州总结提炼、筛选推荐,第一批次“一约四会”专题择优选出典型案例13篇。这些案例既有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巧思妙招,也有凝聚群众力量的暖心实践,生动诠释了“一约四会”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。即日起,甘肃社会工作网将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期推介,供各地交流互鉴和推广运用。

  一、案例背景

  近年来,小满镇店子闸村聚焦破解乡村治理难题,坚持把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法宝,根据社会发展和村情变化及时修订完善,并创新实施“红黑记事本”工作方法,拓展了乡村治理新路径。

  二、主要做法

  一是自我剖析找问题村“两委”立足村情,全面总结梳理,认真分析研判,将高额彩礼、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和村民参与治理热情不足、渠道单一等问题作为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,靶向施策提出“红黑记事本”工作方法。

  二是深入群众想办法坚持广开言路、汇集民智,把“红黑”范围从红白事宜、移风易俗扩大到矛盾纠纷调处、环境卫生整治等乡村治理事项,把切实管用的奖惩措施融入具体工作,把“大、全、空”式的文明规范转化为“小、准、实”式的行为准则,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,进一步增强了村民遵守践行的积极性和约束力。

  三是全民参与定规矩坚持“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定”,将“红黑记事本”工作法逐级提交村民议事会讨论、村“两委”会议商议、党员大会审议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,并邀请村法律顾问进行合法性审查,确保内容措施符合法律法规,增强其科学性、民主性和实效性。同时,将工作法纳入村规民约,在全村范围公开公示,让村民自己定规矩、自觉懂规矩、主动守规矩。

  四是常态坚持治根源坚持定期记,每季度对生产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和反面事例进行如实详细记载。坚持全面记,按照不论大事小事、好事坏事,区分“红本”“黑本”一律记账。坚持公正记,严格执行制度办法,不论村社干部还是普通群众,公平对待,客观记录。坚持民主记,成立专门评定小组,对是否记、如何记进行认真研究讨论,并提交党员大会和村“两委”会审议通过。

  五是定期晾晒促文明采取“墙上晾”“会上晾”“网上晾”等方式,通过道德红黑榜、环境卫生评比榜、村民大会、微信群和“朋友圈”等载体,定期将正反两面事例“晾”出来,对好人好事进行宣传交流,对不文明行为点名通报,以“晾”促学、以“晾”促改,形成“好事坏事都出门”“左邻右舍比着干”的良好氛围。

  三、工作成效

  一是小积分兑出大文明通过完善村规民约,持续推行“红黑记事本”工作法和“红黑榜”制度,把红黑记事本与积分兑换相结合,采取“镇上补一点、村上拿一点、社会捐一点”方式,每季度对积分超市物品更新补充,确保有货能换、兑换不断。通过“表现换积分,积分兑奖励”,让良俗善行“有分值”、村规民约“有价值”、文明乡风“可增值”。

  二是幸福金提升幸福感以“老年幸福金”发放为抓手,按照65岁以上每人每年800元、60—64岁500元的标准发放“幸福金”,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村集体发展带来的红利。2014年至今,连续11年累计发放“老年幸福金”170余万元,惠及老年人1950余人次,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
  三是好榜样引领新气象结合乡村治理实际,积极培树各类先进典型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,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、五星文明户、好媳妇、好婆婆等评比活动。近年来,培树先进典型172个,开展典型学习宣传活动34场次,推动形成了“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”“比学赶超”的良好局面,移风易俗、孝老爱亲、尊老敬老的文明风尚日益浓厚。

  四、经验启示

  (一)精准剖析问题,才能找准解题思路。店子闸村“两委”深入分析乡村治理难题,直面高额彩礼、厚养薄葬等乡村治理痛点难点,创新推出“红黑记事本”工作法,将红白事宜、矛盾纠纷、环境卫生等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纳入治理范畴,以新的“具象化”奖惩措施替代过往“笼统式”的规范要求,以务实管用的措施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
  (二)践行群众路线,才能凝聚破题智慧。人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。店子闸村积极践行群众路线,牢牢守好“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定”原则底线,从问题梳理、措施拟定到规则确立和推广实施,广纳群众智慧,广聚群众力量,确保了“红黑记事本”工作法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、惠及于民。

  (三)完善激励机制,才能激发答题热情。激励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催化剂。店子闸村将教育引导和刚性约束有机融合,充分发挥“一约四会”功能,搭建“红黑榜”晾晒平台,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引导,解决了群众身边“法律管不着、道德管不住”等一系列实际问题,激活了乡村治理“内生力”,实现了村规民约从“被动约束”到“主动践行”的蜕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