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型案例 | 陇南市成县店村镇:做好红白喜事铺张浪费治理“必答题”
来源:成县县委社会工作部
时间:2025-09-28
字号:[大][中][小]
编者按
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、力量之源。为充分挖掘和总结推广各地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的经验做法,持续充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政策工具箱,今年初,省委社会工作部分批次分专题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集典型案例。经各市州总结提炼、筛选推荐,第一批次“一约四会”专题择优选出典型案例13篇。这些案例既有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巧思妙招,也有凝聚群众力量的暖心实践,生动诠释了“一约四会”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。即日起,甘肃社会工作网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期推介,供各地交流互鉴和推广运用。
一、案例背景
近年来,陇南市成县店村镇以“破陈规、树新风”为主线,以“一约四会”制度机制建设为抓手,把深化移风易俗、培育文明乡风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突破口,全力打造“惠风和畅”乡村治理与“孝德礼贤”文明实践双品牌,通过深度融合陇南民事直说“1234”工作法,创新运用接地气的治理方式,在治理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。
二、主要做法
一是党建引领强根基,构筑“立体式”治理体系。构建“支部引领+党员带头+群众参与”的治理模式,通过全镇党员签订承诺书、带头简办婚丧喜庆事宜,引导群众踊跃签订简办承诺书1.2万余份,形成“一人带一户、一村带全镇”的示范效应。抓住党员干部“关键少数”,对38个待婚嫁家庭开展精准宣传,党员干部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等家庭带头践行新风,树立起“婚事新办树新风、丧事简办显孝心”的标杆,“以俭为荣、以奢为耻”的价值导向逐渐形成,村民满意度达90%以上,涌现出一批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。
二是执行保障促落实,推行“清单式”服务机制。针对高额彩礼、铺张浪费等顽疾,店村镇打出“制度约束+理事管理+礼遇机制”组合拳。积极组织各村召开民事直说会议,商讨彩礼及宴席标准,把彩礼限高标准纳入《村规民约》划定行为边界,为移风易俗立起“硬规矩”。发布“十提倡、十抵制”公告,明确禁止满月酒、升学宴等非必要宴席操办,从源头减轻群众“人情负担”。全镇15个村组建红白理事会,吸纳村干部、热心群众等群体参与,形成“事前告知规范、事中现场监督、事后核算节支”的全流程管理模式。创新推出家庭礼遇机制,打造“新风食堂”,为践行新风家庭提供创业就业、婚庆服务等6项专属福利。自机制运行以来,16对新人实现“零彩礼”,2对新人参与全市集体婚礼,累计成功简办红白喜事800起,形成全社会支持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。
三是创新载体增实效,打造“场景化”宣传矩阵。坚持将移风易俗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,构建“政府引导+群众自治”的双轮驱动模式。针对群众思想转变难的问题,店村镇创新宣传形式,将移风易俗转化为“三句半”快板、洛河小曲等乡土艺术,组织村级戏曲班宣唱30余场,基层治理政策宣传“声”入人心。创作《老折夫妇“零彩礼”嫁女》等系列微视频,以身边人、身边事为素材,通过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,播放量超10万次。发挥“老娘舅说事团”等基层力量,累计开展专题讲、场合讲、闲暇讲、精准讲等“四讲”行动80余场,参与群众1.8万人次,让移风易俗从讲排场、比气派蜕变成比文化、比家风。
三、工作成效
一是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。通过“清单式”标准约束与“新风食堂”等礼遇激励,全镇红白事费用平均支出降低50%。15个行政村实现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常态化,非必要宴席总量减少65%,群众“人情债”压力大幅缓解。2023年以来,全镇涌现“零彩礼”家庭16户,6名“开明家长”获县级表彰,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”的文明理念成为群众行动自觉。
二是社会治理格局持续优化。依托“一约四会”与“陇南民事直说”机制,全镇群众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持续高涨,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%,移风易俗政策宣传实现全覆盖,获评市级乡村振兴“先进集体”,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推广。
三是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。通过移风易俗,群众将原本人情攀比用于宴席的支出转向大棚蔬菜、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投入,带动全镇新增家庭农场12家、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,户均年增收约2000元。依托“新风食堂”创新婚庆服务模式,提供厨师、宴席布置等本地就业岗位,形成了文明新风与民生经济互促发展的新模式。
四、经验启示
一是党建引领是核心。坚持支部引领、党员示范、群众自治的治理路径,将移风易俗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,通过党员承诺制、量化标准清单等刚性约束,有效破解了干部干、群众看的治理困局。
二是群众参与是根本。通过非遗小曲宣教、身边人讲故事等乡土化表达,让政策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。注重挖掘零彩礼嫁女、退彩礼创业等鲜活案例,以群众教育群众的方式增强情感共鸣,群众参与度和支持率持续上升。
三是务实惠民是目标。聚焦群众最迫切的减负增收需求,将移风易俗与乡村产业紧密结合,引导群众投资增收致富,同时搭建本地就业平台,既缓解了群众经济压力,又激活了产业发展。